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培育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不仅是当下许多高校正在探索的转型方向,而且也是不少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热切期盼。无锡以制造业见长,这几年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引进了一批重量级产业项目,但能否解决企业的“人才荒”,既是企业发展壮大之需,也是城市长远发展之需。
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一般性技工供需比例大概是1∶2,即两个人的市场需求只能提供一个人; 而高级技工的供需比例则达到1∶6或1∶8。但在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愿意学习实用技能,也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如此做法所带来的后果是:一边是有些先进制造业企业招不到实用的年轻员工,而另一边却是有些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失业。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下大力气突破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障碍。
必须突破专业设置障碍。应该说,这些年,国家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高职教育方兴未艾。根据教育部规划,五年内,预计国内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培育市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自2012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数以万计家企业的招聘信息中,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行业的用工缺口较大,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装配工、机械操作工等工种最紧缺。中国高空机械与吊篮产业联盟下属的83家骨干企业中,约有八成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但问题是,即使这样,有些高校的毕业生都难就业,原因是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学术不学术”“应用不应用”,这说明高校自身存在着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是所设置专业不切合实际。
必须突破用人机制障碍。时下,由于不少地方在“蓝领”职业与“白领”职业之间很难有转换平台,导致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就读高校职教课程就难有美好前程。因为在部分家长看来,如果孩子上了职业院校,就基本上决定了孩子一生的职业定位,很难开辟更广阔的上升空间。在现在职业身份界限越来越清晰的情况下,进入企业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进入民营企业工作,基本上难以获得一个像公务员一样“吃香”的身份,至多只能算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因此,个人上升空间狭窄和用人流动机制束缚,让部分家长和学生并不看好高职教育。
必须突破就业观念障碍。国家老龄委报告透露,由于我国正式步入老龄社会,如今,光专业家政服务师的缺口就高达1200万人,而国内高校中开设培养此种人才的专业可谓凤毛麟角。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端养老机构,甚至高薪引进“洋家政服务师”弥补这种缺口。这些情况说明,一方面是大量的就业缺口,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对相关职业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尊重。因此,需要突破全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认识差异,提升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自豪感,尤其是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在社会上逐步形成“高职教育不仅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还能干出一番事业和成就”的观念。(作者:吴仁山沈阳建筑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高空机械与吊篮产业联盟理事长)
信息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