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走过40年不平凡的历程,今天的中国教育站在什么样的历史起点?明天又将朝着哪个方向进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单列网络教育。借助“互联网教育与学习”模式,原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开始演化为师者和学习者的关系,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新格局逐渐显现,泛在的自助互助学习形态方兴未艾,从一定意义上看,我国正步入教育与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
改革开放40年开启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绘制的百年蓝图,让每个领域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阶段目标更加明确。
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对标决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回顾过去4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我国的教育改革,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重建中拉开序幕,经历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的阶梯式推进,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重点深入,第二个十年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牵引进入新阶段,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强劲动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加快扭转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局面,教育重点是恢复正规学校学历教育,兴起补文化补学历热潮。但随着经济与科技等体制改革深入,重建后的教育体制不适应性渐显,1985年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选取若干突破点,包括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政府对高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等。
●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教育体制改革,沿着一个大方向:即党中央明确强调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一定位后来成为1995年全国人大颁布教育法的重要依据。根据党中央部署,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引下,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招生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等迈开新步伐。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求把经济建设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4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具体部署,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教育体制改革,表现为两条路径:一是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管理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权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和扫盲的国家级目标,分区规划分步实施,拟定职业教育结构比例,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财政投入为主、分担学习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建立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探索中外合作办学。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在社会对教育需求日趋多样化的形势下,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2007年党的十七大相继确定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宏观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呈现三大走向:一是更加重视教育公平,国家注重支持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最先免收学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寄宿生补贴,再扩展到城镇地区。二是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央部门原属高校共建调整合并合作,形成地方为主管理新格局。三是完善教育投入体制,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加,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资制度基本建立。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领域改革进入深水区,在相继制定了科技和人才两个十年规划纲要后,201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改革创新置于中心位置,就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提出一系列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定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调,根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系统部署教育改革,即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创新育人模式,以促进公平为关键缩小教育差距,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办学体制,并推进教育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对“深化教育改革”予以重要定位,着力增强教育系统实力和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能力。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文件强调,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理顺政事关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教育体制改革提出新要求。
●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具有若干突出特点: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加重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创新体制机制,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二是决策层级上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一揽子修改教育法律等事项,跨部门推进改革力度空前加大。三是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扣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与管办评分离相结合,着力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第四个十年间,我国已构建起基本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各级教育入学(园)率进入全球中上收入国家门槛,初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总结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必须坚持”,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宝贵经验,对今后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站在新时代历史起点上,对标决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对当前和今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方位的认识更加清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稳健、成效显著,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感到羡慕。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教育现代化,始终注重立足基本国情,没有建筑在拷贝粘贴别国制度的基础上,2035年更是瞄准本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我国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进程中,将继续注意参考借鉴各国有益经验,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因为我们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教育总规模包括高等教育总规模均稳居世界首位,但与同期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我国高中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大约分别低20个、30个百分点,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也存在很大差距,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等方面结构性缺口依然很大,教育公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总体部署,在巩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基础上,通过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意味着我国劳动力市场门槛将逐渐提升为中职或高中学历及以上水平,这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人口红利”趋弱形势下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多样化需求的基本对策,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更为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为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首次确认终身教育法定地位以来,党和国家政策文件多次部署学习型社会建设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要求,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相继强调拓宽和畅通终身学习通道、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今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都离不开终身学习途径。在我国教育普及状况同高收入国家差距逐步缩小的态势下,完善全民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关键是把满足适龄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需求与适应从业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学习愿望有机结合起来。
与此相关,借助“互联网教育与学习”模式,原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开始演化为师者和学习者的关系,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新格局逐渐显现,泛在的自助互助学习形态方兴未艾,从一定意义上看,我国正步入教育与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亿万学习者谋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现代化建设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所驱动的学习、培训、进修、深造行为,势必更加多样化和持续旺盛,在我国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中,教育不足与过度教育的问题并存,特别需要在政府配置公共资源、市场配置非公共资源这两大机制当中进行平衡,政府将依法重点保障公共教育服务的公平性、普惠性、均衡性,同时市场配置学习资源的选择性、便利性、竞争性日益活跃。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单列网络教育,也具有长远战略意图,网络教育应超越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被赋予新的涵义。也就是说,不仅继续教育,而且教育全领域都需运用广义的网络方式,加强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协调虚拟网络与实体平台的运作,涵盖以往的广播电视函授教育、新近的在线教育和移动学习以及人工智能相助的学习新生态,为各种各样的学习者提供更为便捷有效的教育与学习条件,确保当今的教育与学习更好地顺应未来人的谋生和发展需要,更加适应各行各业深度开发人力资源的要求。
预计明日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外形有点儿像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四根基础教育的支柱打牢,上面的倒伞状则是面广量大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调混搭发展的新格局,可能涵盖人们的一生。由此展望21世纪中国人的教育与学习,正在朝着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将让亿万人民群众感到更加满意。(作者:张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信息来源:《人民政协报》2019-01-09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