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要特征,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在知识与工作之间建立恰当的关系,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落实到微观层面。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来自工作过程
每个社会职业都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也就是说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组织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灵活且不断更新的职业工作中,从事某项活动时,除了普遍性的职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过程知识。
工作知识附着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包括显性指导行为的知识,也包含那些物化在产品和服务中的手艺、技巧和技能等隐性知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自工作过程即职业实践活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培养过程应注重目标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的习得,要把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应起来,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
高职院校开展的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改革是传递和接受工作过程知识的理想模式,因此高职教育改革应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改革组织结构和制度结构,深入开展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从而拓宽工作过程知识的生产渠道。
工作过程知识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基础
凡是应用知识的课程,都可根据工作过程的结构进行开发。按照学习者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对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相对于学科知识系统化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不仅为高职教育,也为所有教育类型特别是应用型教育提供了改革和创新的课程指向。
高职院校的课程虽然经过了多年改革,但其设置、编制和实施大多还是按照普通教育的模式来实行,忽视了工作过程分析和工作过程知识的教学。这是因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对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化要求超越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平均水平,对传统的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同时,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多是根据学科课程设计的,难以满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需要。
实现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突破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要改变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二元框架,促进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的高职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框架,清楚地显示出课程的每一部分与工作过程的对应性。工作过程框架下的课程内容与生产体系灵活对应,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要获得工作过程知识,需要通过新的学习方案和路径,课程内容须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进行序化。工作过程知识可帮助学习者理解能力发展各阶段面对的问题和任务,解释在特定情境中完成任务所采用方案的原因。
基于能力发展理论,每个阶段对应相应难度的工作任务,学习者只有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才能发展职业能力。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须先找到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并按照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系统化地排列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高职院校要以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行动为指向开展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独立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真正获得系统的职业训练,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开发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任务。加强对工作过程的分析,使高职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步骤,也是我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在要求(作者:周衍安,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07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