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 点亮青年信仰-凯发k8官网

 思政课堂 点亮青年信仰-凯发k8官网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凯发k8官网-凯发真人版 > 教育新闻 > 正文
思政课堂 点亮青年信仰
 
教育新闻      2018-03-04 13:07:42             点击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
    在高校,有一类课程始终与青年思想同频共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这就是高校思政理论课。
    2017年对于高校来说,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如何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师资队伍如何升级?如何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年来,各高校深入研究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导向正了,取向好了,风向变了,气象新了,志向大了”,高校思政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成为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课”。
    以上率下、全面覆盖,系统开展思政课大调研
    从中央到地方,教育系统掀起“调查风”。只有沉心俯身、脚踏实地,深入思政教育的最前线,才能了解和发现“真”问题。
    2017年4月的一天,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冯务中发现,他的思政课课堂上来了一群特殊的“旁听生”。在他们当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身份格外引人注目。
    5年来思政课建设进展如何?思政课教学状况如何?2017年5月至10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领导带队调研、专家听课调研、校地特色调研、课题专项调研等多种形式的思政课建设情况大调研。不回避问题,不绕开矛盾,这次不同于一般的大调研,将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融入到调查、研判和推进工作的各项任务中。
    北京、四川、重庆、辽宁……16个省区市,两万多公里的行程,陈宝生调研思政课的脚步没有停歇,他对于思政课建设的思考也从未中断。“思政课‘配方要先进’‘工艺要精湛’‘包装要时尚’”“思政课教学要‘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思政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
    与此同时,一场新中国思政课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地毯式”大调研全面铺开。200多位由中管高校领导、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知名专家、思政课传统优势高校领军学者等组成的“豪华阵容”,分赴祖国版图的各个方位,累计调研行程逾60万公里,深入几乎每一所普通高校,走进3000个原生态思政课课堂,邀请30000多名学生参与随机调研,对照教材、教法、学科、教师、机构等五大指标,拿出了一份史上最全的思政课“体检报告”。
    “您以61岁的年龄仍坚守思政课讲台,连续上6节课仍能充满激情,敢于直面理论和实践的难题而不回避。您的课朴素而充实,是不表演、不作秀、不注水的好课。”听课专家冯秀军在听了一位返聘老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动情地发出这条短信。
    统计结果表明,思政课课程优良率达83.2%,86.6%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上思政课,91.8%的受访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自己的思政课老师,91.3%的受访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
    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新学期为学生上第一堂思政课,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思政工作的常态。一年来,校地特色调研纵深推进,据统计,教育部直属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听课、讲课、调研思政课900多次,领导班子成员听课、讲课、调研思政课1600多次。100多位地方省部级及以上领导通过讲课、听课、调研等方式,亲自指导、参与思政课建设。
    精心设计、调动师生,实现思政课教学质量大提升
    上好思政课如同为学生烹制一道大餐,只有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口味,备齐新鲜食材和佐料,才能让思政课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
    “学生在听‘死理论’时,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陈宝生的一句话点出了思政课的软肋。如何提高思政课“抬头率”成为了摆在思政课老师面前共同的问题。
    “‘爷爷告诉我,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爷爷告诉我,吃水不忘挖井人’‘爷爷告诉我……’好像大家都只有一个爷爷似的。”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的课堂上,他告诫大家,谈到入党动机,不要人云亦云,信仰要真要纯。讲到这里,台下的大学生早已笑得合不拢嘴,旋即又陷入了深思。
    整堂课,徐川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轻松诙谐的“包袱”不时引爆全场。
    “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是以心换心,不能自说自话,不知道青年要什么想什么。”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徐川有自己的秘籍。
    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一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结合本校实际创新发展出一大批品牌教学法,不断丰富课程形式、创新内容载体,越来越多的思政课变成了学生心目中的“爆款”。
    现在的“95后”“0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思政课应该用怎样的“打开方式”才能适应他们的信息获取习惯?
    白雪皑皑的草地上,陡峭的悬崖山路上,跟随红军战士的脚步,体验长征艰难路程……在北京理工大学的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现场讲解,一场身临其境的思想政治课正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清华大学的思政课堂上,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了“抬头的利器”。老师和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连接微信,将学生在微信上的答题和评论一一投射在大屏幕上。通过“雨课堂”的答题和弹幕功能,老师可以现场对学生进行测试和学习成效调查。
     一年来,各地各高校纷纷利用网络技术创新,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互动性网络社区以及移动性“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加速推进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网络育人参与率和覆盖面不断扩大。“易班”和中国大学生在线31个省(区、市)基本实现全覆盖。
    讲好思政课,离不开高水平的教材。为了更好地把好政治方向关,教育部按照中央批准的“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总体规划和有关要求,积极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统一使用工作,同时强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目前,教育部已全部完成负责的96种“马工程”重点教材的提纲审议,完成书稿91种,其中32种已正式出版。推进统一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开展教材使用情况年报工作,对1100余所高校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反馈。
    强化师德、配强师资,打造一支高擎旗帜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与职责。
    大连海事大学的一堂思政课,座无虚席。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全体起立、鼓掌,一起给他们的“曲爸爸”送上了精心制作的条幅,上书“教书育人,桃李满园”几个大字,而此时微笑着接过这份心意的,便是大连海事大学辅导员曲建武。
    “一个青年学生,即便知识再多,如果没有情感,无论对民族、国家,还是对他的父母,甚至自己,都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至关重要,我要做的就是习总书记说的‘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30多年来,曲建武坚守的信念。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帮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扣子是否“扣得正”。
    这一年,教师思政成为教师队伍建设最亮的底色。为强化师德引领,多数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师德评价标准逐步完善,坚持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表现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导师遴选、岗位考核的首要标准。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从高校辅导员的要求和主要职责、配备和选聘、发展和培训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出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
    缺人、招人难是当前全国高校“马院”面临的共同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数百人的“大堂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不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投入、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北京市持续每年投入2.5亿元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并按每月2000元标准发放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补贴;天津市增设1300个思政课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专项编制,并为思政课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第一名授予市级“五一劳动奖章”;在教师职称评定、晋升方面,清华、北理工、中央美院等高校都对“马院”教师实行专门方案或单评单列……
    2017年,全国高校新增思政课专职教师岗位近4000个,新增经费近2.7亿元,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新增思政课教师岗位500余个,经费新增9000余万元。
    针对思政课教师多层次的培训、进修持续推进。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班,让全国14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受到培训;12期全国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共培训学员1200多人;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组织400多名思政课骨干教师赴10地开展实践研修活动;选派100多名教师参加思政课教师国内外高级访问学者项目。“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千名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让冒着热气的党的十九大精神来到师生中间。
    “我们的待遇越来越高,课题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外出培训交流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愿意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比以往更多、水平更高。思政课教师真的成为高校教师中让人羡慕的岗位。” 这是天津体育学院思政课部青年教师刘秀瑛最深的体会。
    创新机制、凝聚合力,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思政课不能靠思政教师“单打独斗”,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充满每一间教室、寝室,真正产生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上海大学的一间教室里,突然传出雄浑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在这堂名为“时代音画”通识课上,该校社会学院和音乐学院教授联袂,用音乐旋律和历史回顾,声情并茂地讲授了“国歌如何一路走来”。
    “时代音画”是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系列思政课的组成部分,通过音乐、美术等文化作品,引导90后大学生读懂中国、感受时代,形成家国情怀。讲台上,不是由专职思政课教师从头讲到尾,而是由各学科的名师“大咖”同时登台,联袂讲学。
    “它完全推翻了我以前认为的‘一名教师一堂课’,能见识那么多名师‘大咖’,无疑在各方面带给我们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大大增强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一名听课学生说。
     如今,上海高校形成了以思政课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为骨干、300余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育人同心圆,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圈层效应。
     一年来,为了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要素,大打“课程融合牌”。比如,着力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医学专业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农林专业学生“知行合一、躬耕三农”的耕作精神、基础学科专业学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打破围墙限制,思政课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为推动高校实践育人,教育部与其他部委联合培育了150余家“高校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着力构建政府、社区、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江西省建立首批10个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每年组织30多万名师生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开展各种主题社会实践。
     立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统筹协调课内外、校内外、部内外各方面资源,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今高校的思政工作,由“游击战”搞成了“阵地战”,“个体户”变成了“集团军”。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否认的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教师思政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建有待进一步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等不充分问题,迫切需要从体制机制、育人理念、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
    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任务更加艰巨。按照近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规划,未来,我国将从10个方面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责无旁贷,勇担重任。
摘自: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2月27日01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