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群:工匠精神起源于手工业。纵观全球,发达的手工业常常是高质量工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要想培养高质量的工匠,应当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在机制层面,建立培养工匠的现代学徒制或新型学徒制。历史上最早的制度化工匠培养方式是行会学徒制,即西欧中世纪新兴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行会组织的职业教育。那时人们必须先当学徒,才能进入一个行业。行会主持学徒制,负责订立师徒契约和规定学习标准。学习期间,师傅应教会学徒掌握一种职业技术,为其提供住宿和衣食,并传授读写算、宗教等知识;学徒应服从师傅指导,努力学习和工作,恪守职业道德。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传统岗位逐渐被灵活、整体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这对工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只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中获得,纯学校教育模式无法独立承担起这一重任,只能采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方式,这就是新型学徒制(编者注:或现代学徒制,下同)的核心。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学校的,另一种是基于企业的新型学徒制(国际上也有称之为培训生制的,traineeship)。建立和发展现代学徒制,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探索。现代学徒制有很多特点,如涉及相关利益群体更多,需要新型的规范化运作机制,学徒对象扩大(包括在校学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学徒制与正规学校教育相融合,以及第三方培训(或中介)机构的出现等。现代学徒制要想实现所期望的政策目标,须满足一些公认的质量标准,否则失败的风险会很大。在这个方面,我们首先要确定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性特征。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确保现代学徒制能够实现以下目标:赋予学徒独特的、具有“准员工”和“学生”双重地位的法律身份;确保学徒(学生)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与传统学徒制强调操作技能训练不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由于现代社会劳动分工减弱,应引入“核心职业”理念和开放式的职业标准,满足劳动市场的灵活性发展要求;引进科学的职业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职业的“次级因素”(如生涯发展)确定职业标准,确保职业的稳定性,并为建立职业认同感和发展职业承诺奠定基础;确保学徒在企业停留一定学徒期限,满足企业对培训投入与产出效益平衡的功利性要求。其次,我们还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学校和企业合作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建立跨越传统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如“学徒中心”)承担协调工作,建立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发统一课程标准,保证学习成果在不同地区均得到认可,但企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相对的自主权;建立专门的学徒制指导教师(实训教师)培养和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实习质量;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企业)、职业院校和职教研究机构可以系统参与到职教政策讨论和对话中。
第二,在精神层面,培养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精神追求。进入新世纪,通过一系列质量提升项目和质量评估工作,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从整体上说,高技能人才质量仍然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在目前社会心浮气躁的大环境下,大家重视“短、平、快”项目带来的即时利益,常常忽略职业教育的品质灵魂。很多院校热衷建立万人大校,可以在短时间内造就出几种甚至数十种创新“理念”和“模式”,但其真正的内涵建设却要弱得多。例如,在远郊区建立规模宏大的校区和职教园区,是否思考过职业教育需要校企合作,而很多服务类专业恰恰需要近距离接触其服务对象?国际上成功的“社区”学院模式是否预示着一定的规律性?
又如在中、微观层面的教学领域,作为重要的教学或课程模式,项目教学已成为共识。但是很多院校没有深入学习其内涵,没有研究其能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局限性、有哪些关键点,而是盲目照搬,从而造成实践的混乱。例如,目前我们对“学习项目”至少有三种理解:一是具体的产品、服务或决策;二是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能力发展逻辑规律所定的确定的、工作过程完整的、具备职业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三是按照汉语“项目”的原始意义,即“事物的条目”,因此会有“知识教学项目”和“技能训练项目”。这样的结果是,项目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五花八门,不同院校在进行相关研讨交流时常常用同样的词语,谈的却不是同样的事情。
事实上,项目教学是起源于16世纪欧洲建筑工程教育的职业专业化过程的教学方法,它的发展已经历了多个阶段。1596年,意大利罗马圣卢卡艺术与建筑学院组织建筑设计作业,这一无需实现的学习性设计被称为“项目”。之后,项目教学发展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方法,出现了项目教学的线性模型,即先课程教学后项目实践。后来,项目教学法被推广到手工艺训练和普通教育学校,又出现了整体性项目教学模型。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对项目教学进行过重新定义,认为是一种“用心而有目的的行为”,这标志着项目教学法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项目教学被“重新发现”,并首先在职教领域得到推广,被认为是培养关键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同的理解给职教实践带来很大麻烦。很多院校根据实际进行的探索,往往轻易就被某个验收专家否定。人们只能不断引进和变换更多的新概念,以显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了解前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是创新的基础。由于不关心理论依据和缺乏实证基础,我们的教育实践总是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有的时候甚至担心,一些本来很好的新理念,有可能退化为毫无意义的概括;而一些本来很有价值的实践,也可能仅仅成为一种短暂的狂热。
事实上,工匠的创新,并不永远是惊天动地的,而是持续的改进与反思性实践。如果本着工匠精神来搞职业教育,那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耐心,专注,专业和敬业。工匠享受着其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采访、整理/郭 伟)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