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成为广大民众传递、表达公众意志和利益的载体,成为社会舆论发酵、兴起、传播的集中地,但也存在着乌烟瘴气、生态恶化的现象。
网络空间是民众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网络空间也被称为“虚拟空间”,它与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秩序各个方面紧密相连,是现实社会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并与现实世界共存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这些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信息交流带来了新的革命。一方面,它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人们在网络上学习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娱乐和信息交流、寻找缘分等依恋于网络。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为人们带来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性、意见表达的快速性和民意汇集的真实性,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政治发展空间的民主价值,使它很快成为广大民众传递、表达公众意志和利益的载体。人们在网络空间对国家立法、执法和司法以及公民的守法等重大问题进行交流和献计献策,如在我国许多地方试行的网络问政、网络办公、网络选举和网络调查等。通过网络空间,人们正在实现多角度地感知世界和社会。可以这样讲,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越来越有获得感,今天的中国,网络空间正在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网络空间乱象频现
今天,网络空间海量、互动、多元的信息和舆论环境正在形成,公众取得了新闻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但也要看到,网络空间也成为社会舆论发酵、兴起、传播的集中地,成为乌烟瘴气的温床。这些年,网络侵权、网络霸权、网络暴力,网络信息失实、网络诈骗、网络环境污染等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的安全。
谣言泛滥充斥着网络空间。从传播学的视角看,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有差异性,而网络空间舆论的传播失真性更强。由于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导致网络空间上的信息真假难辨,致使各种失真的舆论在网络上泛滥和讹传。网络空间的谣言盛行扰乱了公共秩序,干扰了网络空间正能量的传播,造成公共秩序的严重混乱。
舆论暴力充斥着网络空间。一些网民在网络空间的意见表达充满了情绪性与片面性,甚至采用假名或匿名方式来抨击社会或者攻击他人。这种网络暴力直接侵害人的权利,造成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下降,破坏和干扰了人们在网络空间的正常交流,干扰了人们对网络空间正常运行的理性和客观判断。
黄色信息败坏着网络空间。一些网络空间黄色信息泛滥,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有的在网络负面信息蛊惑下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网络空间乱象有原因
网民素质良莠不齐,表达易于情绪化。网络不仅是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许多网民受教育水平、年龄阅历、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素质参差不齐。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统计,网民的构成中,24岁及以下的人数占近58.2%,有66.8%的网民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年轻、易冲动、缺乏辨别力、社会财富占有少成为这一群体的显著特点。他们不是社会的主导者,却又有着强烈的社会参与欲,网络成为了他们发泄对社会不满的主要途径,在愤世疾俗情绪支配下常发“雷人”言论,非理性的缺陷极其明显。
网络空间的工具性和公共性为人们提供了片面追求市场价值的导向。由于网络空间受众者多,公开性更强、接触面更广、信息流通更快、影响面大,它的广告效应和舆论捧场常常会让人“一夜走红”,“网红”比打工挣钱,已经成了时代的逻辑和“市场现象”。网络空间的点击率、转发率直接决定了现实社会的市场价值,“博出位”的思维就成为现实社会从业者的大众选择。
网络法规体系滞后,疏于规范化管理。网络空间之所以充斥着乌烟瘴气,在网络民意、网络舆论、网络举报中所以真伪难辨,缺乏法律规范是重要原因。例如网络反腐已成为网民参与问政的一种新兴方式,但在如何界定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知情权与隐私权、网民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及其在行使监督权时应遵守哪些规定等方面,显然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致使管理缺乏规范。
网络空间需弘扬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弘扬主旋律。
坚持党管舆论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然要主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一是坚持党对主流舆论引导的原则,以传递、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民主法治观、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等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主流价值,在网络空间发挥主流舆论引导作用。二是要管好党员的言行。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导向中,党员要有党员意识,要身体力行地牢牢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强化网络空间的舆论监控与研判。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逐渐成为舆论舆情交锋的主阵地,而网络空间无疑是社会上各种舆论的汇集地,必须强化监控与研判。根据网络空间舆论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对舆论的监测要建立多级联动和多部门联合体,确保网络空间舆论监控的全覆盖和全过程。通过对舆论传播的重点领域、事件以及重点人群舆论传播的针对性分析,增强政府对网络空间的舆论掌控力。强化网络空间舆论处置的针对性,科学分析网络信息,准确判断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协调机制、网络舆论反馈机制和网络舆论应急机制,增强对网络舆论的调控性。
加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以真善美的内容充实和主导网络文化,是促使网络空间风清气正的根本举措。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二是要创新富有时代性、感召力和贴近人心的网络文化传播形式,把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党的大政方针以及改革开放的显著成效等正能量,寓教于乐,传递给广大网友,以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三是加强网络空间“德法文化”的培养。网络空间不仅要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更需要强化法的精神和法治理念,以推动网络德治与网络法治文化相契合。
推动网络空间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完善网络立法是网络空间清朗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互联网法律框架建设已取得很大成就,面对互联网的新形势,还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法制法规,形成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同时,要坚持网络空间严格执法,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规范、有序、健康的网络环境。(陈纯柱系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罗晓梅系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