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于工 匠于心 践于行-凯发k8官网

 精于工 匠于心 践于行-凯发k8官网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凯发k8官网-凯发真人版 > 教育新闻 > 正文
精于工 匠于心 践于行
 
教育新闻      2016-11-23 10:38:24             点击次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感染力、导向力和凝聚力的一种思维、语言、行为习惯。近年来,学校确立了“以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技能固本,人文立校,在创新中走向深刻”的办学思路,结合学校的人文底蕴、职教特色,积极凝练出以“一二三四”核心价值体系为架构的“匠心文化”,诠释出“匠心”灵魂本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文底蕴、专注的职业态度以及精湛的专业技能”。

    一个核心——匠心

    “匠心”是学校匠心文化的核心和逻辑起点。“匠心”,即工匠的思想、精神、气质与品格,在学校“匠心”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引领学校师生思想、言行的无形准则——它将教师历练为“双师型”教师,将学生培育为“现代型”工匠。“匠心”促进着师生共同学习、成长;支配着学校稳定、持续发展,锻造出一代代拥有敬业、严谨、创新的“工程职校人”。 

    两个原则——传承性和发展性原则

    (一)传承性原则

    我校是由原成都市“前进职高”和“成都市技师学院青白江分院”整合而成。我们在理解和建设匠心文化时,始终围绕“匠心”这个核心,教育培养师生热爱生活、热爱职业工作,将熟练技术、技能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代代相传。

    (二)发展性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历史的积淀,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地发展匠艺、匠知和匠气,使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升华。

    “匠心文化”的三大识别——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

    (一)理念识别

    “‘理念识别’是企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设计与形成。”在“匠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凝练出独有的“理念识别”,即:校训——重德强技,自信成才;校风——教真育爱,知行合一;教风——教而不厌,诲人不倦;学风——勤学善悟,学做合一。引领全校师生的思想,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聚焦全校师生的行为,实现“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目标。

    (二)行为识别

    “行为识别包括对外回馈、参与活动,对内的组织、管理和教育。”行为识别是实现“匠心文化”的关键。

    一是突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形成以办学章程为统领,明确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权利和义务,依据学校章程办学,强化“全员、全程、全面、全素”管理,凸显学校“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的规则意识、敬畏意识以及行为规范。

    二是重视学校特色活动开展。围绕“匠艺、匠知、匠气”,组建学校“威风锣鼓、小金龙、舞蹈……”等15个社团活动;开展技能文化节、文艺汇演、特色大课间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定期举办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讲座……开展职校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做到校本课程化,逐步养成师生的独特“匠心”特质。

    (三)视觉识别

    “视觉识别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其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在“匠心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其独有的设计,多方面、多层次营造浓厚的视觉识别,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品格。

    为了体现“匠心文化”的要义,我们努力在下面几个方面尽力:

    1.校徽、校旗、办公用品标识等的设计上;

    2.学校建筑物道路、广场等的命名上;如匠心楼、勤康路等。

    3.景观布置和氛围营造上;

    4.教育成果载体上。 

    “匠心文化”的四大支撑——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支撑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理念工程,也是一个实践工程。多年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证明:教师、学生、课程和物质是实现匠心文化建设目标的四大有力支撑。

    (一)教师支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目前,学校拥有专业带头人18人,区级骨干教师81人,“双师型”教师104人,特聘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41名,初步锻造出了一支“德高、技强、业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建设匠心文化,实现办学目标,创设了坚实的师资基础。

    (二)学生支撑

    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我校围绕“匠心文化”,探索形成“1321”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平台——校企一体资源共享开放平台;三条主线——强化公共基础知识、夯实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实践技能主线;两本证书——毕业证、技能证;一个机制——学生自治能力培养机制。

    构建“班级—专业部—学生处—学校”和“家庭—企业—学校—社会”两个“四级”德育管理育人体系;建立多维度监测、多主体实施、多方式评价的“三多评价与调控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活动中感悟,在自治中练达。

    (三)课程支撑

    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我校“匠心文化”决定了学校课程建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质形成和综合发展为着力点。为此,我们注重校本课程,即“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这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内容载体,也是匠心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载体支撑。

    (四)物质支撑

    必要的经费、物资以及物化的实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保障。我校注重从学校基础设施、自然和人文环境中,体现“匠心文化”的外显效应,对全校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统一协调了学校的建筑物布局及其风格,让学校的建筑物体现出职业学校的环境之美、技能之美、劳动之美、人文之美,从物质实体上充分展示和诠释了我校“匠心文化”内涵。

    “匠心文化”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师生人文素养大幅提升

    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

    (二)学校整体实力增强

    学校基础办学条件不断优化,88个实训场所融学校文化、凯发k8官网的文化于一体,可供1600多名学生开展实训,实训设备总值达到6317万元;学校率先创新开展普职融通探索,成都市现场会在我校召开,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成功经验,获得分管市长肯定性批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138项(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学生参加对口高考,本科率逐年攀升;办学国际化实现突破,先后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启动学校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开办“中德”汽修专业班,开展教师交流学习等;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率98%,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3%

    (三)服务社会能力提高

    我校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平台,借助专业优势,面向全市开展了再就业培训等系列专项培训,充分体现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韩超等4位教师参与成都国际铁路港进口汽车检查检测工作,以专注、严谨,一丝不苟的“匠心”屡获好评;承办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承担组织及裁判任务;我校专业课教师积极为我区骨干企业如:成化机械、天保重工等提供技术咨询协助培训考核员工,改进生产工艺;主动接收特教学生和残障学生近百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适合的专业,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体现学校的社会担当。

    (四)办学特色凸现

    在“匠心文化”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我校“五化”办学特色。

    ◆合作办学多元化: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中高职衔接、普职融通、校校对接、集团化办学,构建合作交流平台,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改革。

    ◆专业发展企业化:探索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教学对接工作,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推进“基于德国双元制的生产型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具有一定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平台。

    ◆课堂教学微格化:以省级课改试点校为平台,推进中职课改,尝试“微格化教学”,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专业课技能实训教学中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全面监控,定格分析,即时纠错,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素质评价综合化:探索“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借鉴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行业企业参与,对接就业岗位,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教考分离、考评分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训鉴定社会化:依托地方政府各部门,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举办了农劳培训、阳光培训、在岗培训、绿色培训、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新市民培训等一系列专题培训,充分体现学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职能。

    (五)示范引领辐射全国

    我校现已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校省级验收。近年来,接待海内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兄弟学校以及学术团体等学习来访60余批次。《中国新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人民网、新浪网等各大报刊媒体对学校取得的成绩或成功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国家中职示范校专家验收组组长也曾高度评价道:“这就是国家标准、国家水平”。

    “工程学子多奇志,皆爱红装与工装”,当我们的学生身穿工装时,会用勤劳的汗水和精湛的技能去创造和收获财富,去历练和铸就每一个岗位赋予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当他们换上西装的时候,也能尽享职业技术和技能回馈给他们的成就感,立志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匠心文化:外显于“形”,内化于“行”,在创新中走向深刻。

    匠心文化:师生互动的文化,开放式的文化,无为而治的文化。

    匠心文化:精于工,人人皆可成才;匠于心,行行尽展其才;践于行,梦想变成现实!

    (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彭传章)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1123日第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