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通识教材究竟要什么“味”-凯发k8官网

 高职通识教材究竟要什么“味”-凯发k8官网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凯发k8官网-凯发真人版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职通识教材究竟要什么“味”
 
教育新闻      2016-04-13 09:54:10             点击次

    相比国内一流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教材冠以通识的标签,实质上是传统教材的复制或修补、组合,有的纯粹开发成“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教材。那么,高职的通识教材究竟要有什么味道?换句话说,什么“味”的通识教材才靠谱?

    体现教材定位的“高、职、生”性。定位是通识教育教材开发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很多老师因拿捏不了它而导致高职通识教材出现两个极端——或传统教材的翻版,或初高中教材甚至科普读物的翻版。可以说定位是通识教育教材开发的关键,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即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理念向“以学生为本”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变,需要平衡高职通识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及“学情性”。定位介于传统教材与科普读物之间,并根据各校具体生源情况(如3+2等)适当融入初高中内容及其他心智、人格、价值观等非专业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酌情选用)。纲举目张,定位就是通识教育教材的“纲”,其选材、内容、结构及教材名称等都是建立在定位这“纲”之下。此种定位要求高职通识教育教材,在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析复杂知识或方法理论方面,要体现其普适性;在跨出狭隘的专业去拓宽学生视野方面,要体现其高等性;在培养学生“一以贯之”的能力以及对他们的创业、就业及事业启示方面,要体现其职业性。

    突出题材的“广博”性。通识教育教材与专业教材不同,不追求知识的专门精深,选题宜广不宜窄。现实中很多教师,限于自身的专业背景或兴趣,在通识教育教材的题材选择上往往定格在传统的专业教育思维上。如教材《走进法国》,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国社会文化,其意义显而易见,但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则显得“太窄”。从通识教育的性质上说,通识教育强调其非专业特色,是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追求的是“文理工渗透”的教学思路。因此,通识教材的选题应体现跨越学科的“通识性”,题材的选择上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要有知识的“点”,也要有知识的“面”。如将上述《走进法国》的选题,改为《走进世界》或《世界文化欣赏》,或《亚洲文化》《欧洲文化》等,而将“法国”“韩国”等内容作为其中篇章的内容,则教材知识范围的广博性和选题的思想性就更加充分了。

    强调结构的“松散”性。过分注重教材理论体系的严密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等,是通识教育教材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某《中外民俗》教材结构涉及了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农业等民俗,以及岁时节日仪式、游艺、宗教信仰民俗等,几乎所有的民俗文化事象一个不少,每一章的内容也是按照逻辑关系逐层分解,从概念到理论滴水不漏。尽管教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但教材结构上大而全,学科体系痕迹过重,由于仅限于某一学科,缺乏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贯通,并且授课时间(往往是选修课)的局限,最终的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真正的通识“味”难以显现。如前所述,通识教育是培养素质高、有修养的“完整人”,强调对知识把握的“通透、全面”,追求的是学生发散性思维下的启发性教育。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的教材特别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教材,应显著区别于传统教材,在“广博性”选题选材的基础上应突出“松散性”结构布局特点,即章节之间相对独立性,各知识点呈跳跃状,关键知识领域重点扫描。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教材的结构“松散”,但形散神不散,知识的“点线面”仍具系统性。

    把握体例的“指向性”。通识教育教材的体例存在以知识为本位、未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如经济学原理、管理学概论等教材,往往是以导论、研究方法、各种理论为序的“学术”体例,从一开始就让人感觉深奥、晦涩。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决定了必须开发与其相符合的教材,通识教材的体例设计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质,“问题指向”体例设计具体表现在通识教材要有一条简洁明了的教学主线,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将原来的知识“阐述”变为与学习者的“对话”,使无声的教材成为充满体恤情感的“有声”教材,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性地沿着教材“体例”逐渐进入到知识的王国。

    如某通识教材,体例上由篇、章、节构成,每节由“知识点—名人名言—故事案例—知识解析—思考练习”组成。每节开头的知识点,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知识点所对应的名人名言,深刻指出了知识的价值或所揭示的规律等;故事案例,让学生对知识点所关联的现象有感性认识;知识解读,运用概念所指引的思维去思考等。由于该体例以问题开头,运用启发性思维,遵循的是“概念接触—名言启迪—故事案例启发—原理学习—知识消化”教学路径,因此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深度、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可以得到训练。这样的体例设计,问题指向,结构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可接受性强。由于所选故事案例都来自生活,使原本艰涩的知识理论变得通俗易通,在许多理所当然、一知半解之处寻出贯通的见识,学生可以在阅读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收获实实在在的成长。并且,文字由浅入深,用浅显语言讲清楚一个个知识原理,既阐明知识概念,又充分体现知识内涵,由此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法。叙述时以学生的视角(如第一人称等形式),把通识教材当做一个“读者世界”,引导学生去认知、去探索。

    注重名称的“噱头”性。通识教育的通识性还体现在教材的名称上,“现代通识教育是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学生选学有充分的自由,学校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这体现的是一种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取向。因此,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教材的取名要有“噱头”,既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或选课的兴趣,又要“告知”这本教材或这门课程带给学生的是什么。如传统教材《应用文写作》《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分别改为《带个“秘书”在身边》《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和《法律与人生——以案说法十五讲》,名字新颖,学习目标明确,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一探究竟的想法。“噱头性”的教材名称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名称说法的不一样,也为编者在选材著书时内容拓展与挖掘带来了新颖的角度。像《带个“秘书”在身边》,就关注了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厘清了哪些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等,教材按照学生“进入校园—即将离开校园—进入职场—成为社会一员”的思路设计教材结构内容,使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社会都有一个“秘书”伴随在身边,培养学生校园、职场及社会的人生各个环节可能用到的诸多文书技能。

    (作者:王艳 周元雄 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摘自《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