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辉
我们一直倡导人生美育,倡导从人生出发,为了人生、属于人生的美育。每一个时代的人生美育如同人生一样纷纭繁杂,但都应有一个主题或主旋律。这个主旋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并有益于这个时代多数人良好人格的构建。人生美育是指向人生、烛照人生、引领人生的,这就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对于美育工作者来说,就是要解决今天我们要用什么美来育人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和方向。如果从主体的维度说,这也是人的发展的需求和方向。这个需求和方向为我们回答了在今天主要以什么样的美来育人的问题。
以什么样的美来育人呢?就是以创新之美、协调之美、绿色之美、开放之美、共享之美这“五美”来育人。
创新之美就是创造之美。创造是最能体现主体性和主体意志的活动。现在我们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这必然会更好地发扬和彰显人们的主体性和主体意志,将人的本质力量融入创新成果之中。这就是创新之美形成的基础。钱学森曾说,“艺术上的修养对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科学创新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美应被人们所重视,从而增强人们对于创新的情感和理性认同。
协调之美就是整体之美。如果把繁荣的城市和衰落的乡村连在一起、把衣着光鲜和随口吐痰连在一起、把黑眼睛黄皮肤和“言必称希腊”连在一起,那肯定是不美的画面。协调之美要求社会发展是社会全要素的发展,任何的短板,都会使整体失衡,失去美感。从实质上看,整体其实就是指一种关系,即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彼此处于一种动态的辩证关系之中。只有在这个整体中,并确立起自觉的整体意识,协调之美才能真正被理解和把握。
绿色之美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绿色之美的重要内涵。因此,绿色之美不只是大自然的美,也是人性之美的体现,是人的生态意识觉醒的体现。
开放之美是协同共赢之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今时代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必须把自己放到世界发展的坐标中去定位和设计,甚至人的发展也是如此。随着对外开放内涵的丰富,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的不断推进,就会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构建起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开放之美不仅体现为国际事务中的善意伦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而且体现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人的全球眼光、世界胸襟和人类关怀。
共享之美就是正义之美。其基本内容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劳动人民既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那么,在权利和利益的享有上,起码应该获得平等待遇,体现出其作为产品或财富的生产者主体的贡献。这就要真正提高劳动要素在分配中所占的比例,让劳动要素获得公正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出社会的正义。共享之美就是对劳动人民的权利、需求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于劳动者应是社会财富的真正主人的肯定。
提出要用上述“五美”来育人,并不是刻意去附会五大发展理念,而是说,五大发展理念正是对我国当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准确把脉和“处方”。人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是紧密联系的,往往有着相当程度上的一致性。较长时期形成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层面的缺失,往往会对人格成长特别是青年人格的成长带来相应的缺失。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缺失状况的,因而,对人格成长的相应缺失的挽救、弥补和恢复也必然有着重要启示。所以,以五大发展理念所对应的审美向度来强调美育的主导方向,来解决我们面临的主要用什么样的美来育人的问题,应该是适宜的、可行的。再者,当我们谈美育理论的时候,往往会流于虚化,比如,谈美育作为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最终就会感到有些务虚了,而用这“五美”来谈论美育的主要时代内容,其实就是让当代美育在理论上能实起来。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2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