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大局,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关键。由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主办,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协办的“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为教师做些什么”论坛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16年年会围绕教师问题,安排了6场主题报告,一个由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的“工作坊”,围绕“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建设)”“学校(文化)管理”“教师权益(物质条件与精神需求)”三个主题组织了嘉宾对话讨论。
教师问题,一个需要给予深切关注并直面的教育命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指出,“这些年来,政府在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入职门槛、职业培训、物质待遇等方面,尤其是改善农村教师条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而且现在仍在继续不断地努力。但是,全国有800万以上中小学教师。各种政策为教师工作创造了一些起点性的基础、一些外部条件,然而教师真正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道德水准、文化素养、人文情怀并没有与这些外部条件、标准的建造取得相应的、比较同步的、相匹配的成效。”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与会者认为,当前中国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有复杂的综合性原因。其中,以显性化、标准化、指标化为特征的发展观、质量观侵入、渗透到教育领域、教师管理工作领域,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有学者指出,“过度的教育竞争、不恰当的教育评价引发家长乃至全社会性的焦虑、紧张,造成不良的教育生态、扭曲的情感和人格,造成教育系统内部在干群、同侪、师生关系方面的阻隔,校长教师陷入被动疲惫、无奈无助的困境”。与会者对于部分教师职场归属感、职业尊严感不足和自信心不强,一些学校甚至发生令人痛心的殴师和师生互殴事件感到忧虑。
面对现状,我们该树立怎样的教育质量观和教师发展观
在当今社会,知识获得越来越便捷,教学方法愈加需要应对复杂课堂的变化,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挑战和考验着教师的情感人文素养与能力。朱小蔓认为,这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那些影响教师道德操守、教育价值观、职业信念的内质性条件,比如教师的生命状态、情感状态、情感品质及能力等。对这些问题的妥帖解决,需要满足时代要求的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的引领。朱小蔓说,“教育质量首先是学习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教育质量绝不是一个可以离开个体的抽象概念。教育质量要面对每一个鲜活的学生,面对每一个教师活的生命。”“需要反思的是,在追求规模及效益的同时,我们对教育质量的重视还不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反思: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认为,教育虽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还是要依赖、依靠教育,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改变人,才可能进而促进社会的改变。但它需要一个着眼于全局的人文主义教育方法。这部著作对于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有很大启发,即如何站在全球的视野,在当前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深刻理解新的发展观,走出困境。”
优化学校组织文化,营造有助于教师成长的文化空间
帮助教师成长,校长要尝试在学校内部营造起一个以关怀、友善、互助、反思、宽容、理解为特征的组织文化。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管委会主任张康桥校长说,他们撤销了原有的教研组,将教师的办公桌移到了教室,每个教室以教师的名字命名。教室的几面墙是孩子们的学习资源区,孩子们可以任意去写、去画,教师也可以利用它们展示丰富的资源。
营造有助于教师成长的学校组织文化是一个缓慢且需要学校管理者有极大耐心、魄力的艰难过程。其中校长对学校的身份认同尤其重要,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教授说,每个校长的生活境遇、内心标准不同,因此所在学校会有不同的文化氛围。校长要尊重教师职业工作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去建设学校组织文化。陶行知先生从来不是按一定的标准评价、管理学校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钟芳芳说,营造健康的教育文化氛围,需要给予教师极大的理解、包容与信任,要尊重教师的志趣、禀赋与理想。对此,安徽省行知学校校长于日锦说,教师需要有独立自主的教学、自由思想、自立于人的天地,校长应为教师松绑、解放教师。广东省深圳市行知小学校长满小螺说:“学校发展是整体发展,仅仅靠骨干教师是做不出来的,学校的每一个人都要动起来。我们学校已成立11年,大部分教师都是跟着学校成长起来的。”江苏省南通市田家炳中学校长陈永兵说,他们在多年积累的优良德育传统基础上努力构建一个温馨的、有关怀和信任的校园“情感场”。他认为,教师的情感素质及表达能力对于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的“精气神”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四川省阆中市教育与科技局局长汤勇多年来为教师,特别是偏远山村教师提供了“四件套的居家条件”。他认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强调教师立场,坚持让教师处于教育的正中央。教育应践行朴素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宁静、让教育回归常识、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拭去浮华、让教育顺其自然;教育管理者应当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具有同理心。
打造专业发展共同体,让教师拥有成长的家园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专业共同体给予支持条件,并从中获得归属感。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却面临诸多难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朱建人研究员说,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很难真正形成,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教师发展机会不均等;知识本位的教育依然横行,教师简单劳动看似无需提高专业素质;事务主义文化让教师被很多非教育、非专业工作占据很大精力;教师自我认同感较差等。针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胡权认为,共同体是情感的共同体,教师能够自由表达、自由阐述;是专业的共同体,有专业知识、信息、技能的交流与碰撞;是文化的共同体,具有引领教师参与并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针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功能,中国教育报副总编张圣华认为,专业共同体要有助于强化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累积教师内心的力量,不让一位教师掉队;专业共同体要有强大的行政支持,给予教师时间和空间支持,但是专业共同体又要“去行政化”,使教师能够过专业生活。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是聚集在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旗帜下帮助广大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专业共同体。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洪宇教授认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可以更多地关注教师工作与教师教育的政策,发挥民间社团组织在政策咨询方面的作用,可以侧重研究教师成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呼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在以陶行知思想培养、培训教师方面多做工作。新疆陶行知研究会秘书长张咏霞说:“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新疆的帮扶力度,但新疆的师资依然严重不足。我们倡导推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也经常向南、北疆的教师捐书、送书。每年开展教师主题演讲活动,维吾尔族教师用汉语演讲获得成功,对他们是极大的鼓励。我们经常进学校、指导教师赛课,带领少数民族教师一起做课题,为他们组织培训。”
高水平专家引领,来自教师教育研究者的支持与帮助
教师成长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需要教师的自觉努力,也需要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基于教师真实需求的关怀与帮助。同时,教师成长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需要高水平教师教育研究的引领。因此,教师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搬运工”“能力复制员”,教师需要具有影响人(包括自己)、支撑人成长的精神素养,而教师精神素养需要长期在实践现场有意识地主动积累、反思、磨合。就像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东教授所说,教育界要为教师在自己的“试验田”中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提供帮助,教师的精神家园包括教师的实验精神、博爱精神、专业精神、反思精神、研究精神和学术精神。营造教师精神家园,需要教师从自己的精神世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专场工作坊中,胡艳教授介绍了她对上百位教师进行口述史研究的经历和发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译者吴国珍副教授介绍了她教师叙事探究和勇气更新活动的经历与发现,叶菊艳博士专题报告了她多年来一直从事的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引导教师走向自我解放,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与积极性
教育具有价值性,为培养人的丰满个性与健全人格,教师要具有相应的情感人文素质。朱小蔓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这一命题。然而问题是,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具有提高情感人文素质的意识和必要环境。朱小蔓带领的研究团队所开展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研究项目,正是希望通过与教师一起研究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中如何表达情感,使师生在双向互动中彼此生长出更顺畅的联结关系,教师自己也因在职场中得到教学、育人工作的积极回馈而使自我生命充盈起来。
上述种种呼声喊出了基于美好人性培育的教育质量观和发展观,向社会各界发出了热切的呼吁:服务教师需求,关爱教师成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孟凡杰建议:一向体制和权力部门发声。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的责任、使命。二向社会和家长发声。让社会理解、欢迎、包容教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受教育,一起理解教育的规律与艺术。三向教育行政部门发声。教育行政官员要懂人、懂教育,要创造性地工作。四向校长发声。校长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政绩观、质量观。五向教师自身发声。教师首先要做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要向陶行知学习,拿出提高分数的精力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六向陶行知研究组织发声,坚持学习陶行知的思想、精神和伟大人格。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2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