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职校落实的现实路径-凯发k8官网

 劳动教育在职校落实的现实路径-凯发k8官网
教育新闻 education news
当前位置:  凯发k8官网-凯发真人版 > 教育新闻 > 正文
劳动教育在职校落实的现实路径
 
教育新闻      2019-09-23 16:25:54             点击次

职业教育是围绕职业劳动而展开的教育,因而与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更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广阔平台。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顶岗实习过程中充满了劳动教育元素,但当前劳动教育现状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是职业劳动价值观弱化。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价值目标是培育学生尊重劳动的价值观。然而,很多“90后”“00后”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多重呵护的优越环境中滋长了劳动惰性,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看不上技能工作,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导致了对自己的专业和职业认同感不高,供需对接出现结构性矛盾。

二是职业劳动教育内容窄化。现代大工业生产,使得人们一提到技术工人的劳动,就联想到车间重复、枯燥的劳动状态,实际上这隐含着对技术劳动的偏见。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职业教育的专业训练往往被理解成对某一劳动的机械模仿和重复,尽管这种训练能带来肌肉的灵巧,但劳动所承载的技术意义、美学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却在其中被抹杀。学生始终体验不到杜威所说的“做”中创造性、冲动性的快乐,以至于学生仅把劳动看成日后“养家糊口”的手段。

新时代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构建合理的在职业院校落实的机制。

一要确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培养标准,为构建国家资格框架探索可能。国家资格框架是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制度体系,在沟通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在做好劳动教育培养标准的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劳动素养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间、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中等值融通的各种可能。劳动教育在人才质量标准上存在着目标层级,按低阶培养标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初步形成职业发展的意向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够解决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按中阶培养标准,要熟悉常用劳动法律和劳动关系的基本知识,能设计和优化职业劳动的流程,能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劳动过程,感受劳动创造所带来的挑战。按高阶培养标准,要能掌握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职业劳动和社会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劳动中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技术革新和技能创新的意识。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是工具性教育,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匠人”不是其全部内容,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是包括劳动价值观在内的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要在劳动中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关键劳动技能”。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将从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更精细、更复杂,需要更多思考、分析和创造性的劳动。为此,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应特别关注学生“关键劳动技能”的培养。“关键劳动技能”涉及劳动专业能力、劳动方法能力和劳动社会能力三个范畴,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跨专业、不断变化的职业劳动任务,能够在新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要校内外协同,构筑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平台。校内方面:第一,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融入劳动素养教育,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在学校工作报告、校纪校规教育、校园文明建设等工作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想,帮助学生体悟到劳动所承载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促进知行合一。要在实习实训中强化劳动流程、劳动标准、劳动检查等制度的学习,通过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组织方式的优化、新技术在传统劳动中的运用,增强对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制度、劳动过程与成果的思考和劳动精神的培养。在渗透性课程中,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了解劳动与经济、与社会、与职业、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校外方面:学生可以在企业师傅指导下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创新,提升劳动素养。要建立顶岗实习劳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顶岗实习劳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劳动质量和有效性。

新时代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寄托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双重期望。它应以塑造积极的劳动观念、掌握扎实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诚实合作的劳动品质为教育目标,以生产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专业实践劳动等为教育内容,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习实训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形成德智体美劳横向有机融入、中高职纵向衔接贯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者:杨秋月 陆叶丰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劳动教育的中国理论和中国探索”阶段性成果)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7日09版

网站地图